请输入关键字
打开微信,点击左上角+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华附一医院医生苏华
时间: 2024.05.11

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有一位这样的医师:他医者仁心、视患者如亲人,让患者感受家一般的温暖;他与时俱进,不断钻研,用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和信赖;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医者岗位上默默奉献,把医院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他就是该科副主任医师苏华,凭借对医学事业的一腔热忱,他二十三年如一日,近乎全年无休地奋战在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

近日,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于这份难能可贵的荣誉,苏华只是谦虚地表示:“这是医院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果,也是整个团队努力拼搏换来的认可,ICU里每一位患者的成功施救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一个团队的全力以赴!”

from clipboard


▲苏华为患者调整各项设备参数

业精于勤,深耕ICU的“孺子牛”

2000年,苏华来到南华附一医院,经历了两年的轮科工作,2002年,正式定岗在重症医学科。

当时医院正值重症医学科建立之初,收治的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对医护医疗救治的精准性、及时性要求更加高,对医生而言都更具挑战,因此,苏华毅然投身这一新兴学科。

起初是因为这份“挑战性”而选择了这个岗位,而后每一次与“死神”交手,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又或是看到危重症患者顺利转入普通病房,都让苏华更加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以及重症医学科医生这个岗位。

采访当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华附一医院外科大楼25楼的ICU病房,一条厚重的大门隔绝了患者和家属:病房内,没有喧嚣和吵闹,只有各种监护仪、治疗仪不时发出的“滴滴”仪器提示音,病床上的患者全身上下插满了各种不同的管子,连着呼吸机、监护仪等医学设备,徘徊在生死边缘;病房外,患者家属等候在外,眼神里虽有担忧,却也满是对生的希望与期待。

在苏华看来,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ICU病房具有特殊性,患者家属不能陪护左右,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如何安抚好患者,鼓励他们振作精神、重燃希望是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必修课。

“我非常乐意跟患者交流,在不影响他们休息的情况下,多倾听、多交流,对他们的康复非常有好处。”苏华说,看着每位患者从绝望到开心的转变,就是他坚守的意义。“从不可能到可能,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职业成就感。”

多年来,已有上万名生命垂危的患者在苏华的不懈努力和全心守护下,成功康复出院。

拼搏进取,勇攀高峰的“先行者”

“医生是做到老、学到老的,尤其是重症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领域,每一次的进步都可能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苏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

苏华见证了南华附一重症医学科从创科时仅有8张病床到如今30多张病床,从仅有几名医师到如今人才辈出的飞速发展,医院和科室的培养,也让苏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专业技能的成长。

多年来,苏华不仅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勇攀高峰,不断将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引入临床实践中。

在医师岗位20多年来,他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临床医生,并多次获得南华大学“优秀教师”荣誉,2020年更获评为“全国优秀住培指导医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他时常强调一定要以热爱为基础,保持良好的医德素质,全力以赴为急危重症患者延续生命。

2004年,在医院的支持下,他带头开展了当时全国少有医院在做的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手术;2017年,医院又安排他去广东省人民医院学习了人工心肺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并将该技术带回科室内,手把手教给下级医生,如今该科熟练开展该技术。

“医学不是万能的,成功的背后也有失败和尝试。”苏华说,这也是他最感到沮丧和无力的时刻,因此,他要不断学习,精进医术,以更前沿的技术救治患者。

“医”夫当关,与死神博弈的“守门人”

“有人说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是隔开生死的一道门。但我始终告诉自己,要把这扇门变成希望之门,帮患者闯过急流险滩,赢得生的希望!”苏华坚定地说,ICU的工作是特殊而神圣的,是对生命不懈追求的最前线,因此,必须要全力以赴帮助患者绝地求生!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便是ICU医生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医生,苏华早已没有休息日、节假日的概念。2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只要没有院外会诊、会议、学术活动,他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医院,提前查看前一天重点关注的复杂重症患者,为交班、查房及给下级医生讲解治疗关注要点做准备。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随叫随到。

苏华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午夜时分被紧急呼叫声惊醒,也不记得有多少次在疲惫中迎接黎明的到来。对他来说,工作虽然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性,但每一次看到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所有的劳累和困倦都化作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2007年,一位孩子从高楼摔下,导致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脾破裂等严重创伤。孩子家庭条件差,母亲带着妹妹在外地拾荒,听闻孩子的情况家属本来都已不抱希望。但孩子年龄不满10岁,如果放弃救治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无法逆转的惨剧。

出于对每个生命的坚持,苏华在患者家属只交费1000元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开展救治,并对孩子母亲鼓劲道“要树立信心,孩子很有希望!”治疗期间,苏华多次为患儿准备吃食,照顾其起居。

在苏华的救治下,患儿逐渐康复。回忆起这个故事,苏华言语中带着欣慰。他说,那次救治,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一名医者的最大价值。

“很多人对重症医学科都有刻板印象,认为花费多,但现在随着医改的各项政策,如今费用已经下降了许多。苏主任不仅会与患者家属耐心沟通,给予他们希望,同时,对于病情无力回天的患者,也会劝家属做好最坏情况的心理准备。”该科护士长刘凤刚说,在这个过程中,苏华往往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from clipboard


▲苏华认真查看患者资料

拼尽全力,不畏风险的“逆行者”

选择重症医学科是因为“需要”,义无反顾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也同样因为“需要”。从抗击非典,到迎战新冠肺炎,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苏华的身影。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苏华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参与“非典”患者的一线救治;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具有丰富急危重症救治经验的ICU医生,苏华再次主动请缨,加入了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黄陂方舱医院,参与新冠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圆满完成“三零”目标;2022年,苏华第一时间加入湖南省援助乌鲁木齐医疗队,作为医疗组小组长,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55天,先后救治120余名危急重症患者。

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在前,不怕危险吗?面对这个问题,苏华十分坦然,“患者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都应该无条件地履行医者使命。”面临各种风险,苏华不仅从未害怕,反而带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我所学、所会都派上用场了,这就是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的初衷,在更需要我的地方发挥力量,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最大的帮助,这不算多伟大的事,而是医生的职责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苏华深知临床工作中血液的重要性。从1998年第一次献血,至今他已参与无偿献血18次,献血量达6100ml,2016年,苏华荣获“衡阳市无偿献血奉献”银奖。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过程中,苏华也时刻遵循着“社会需要”的原则,尽最大能力去实现自身价值,为人民的健康护航。

苏华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医者初心,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要,让每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期望。“重症医学的价值在于拯救生命。”苏华也同样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不怕压力、无惧挑战,我愿意一如既往地做一名ICU医生,去守护好这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