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打开微信,点击左上角+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血液内科诊疗范围
返回科室页面

白血病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阴,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急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白血病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慢性白血病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可因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而被确诊。联合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望治愈急性白血病,去甲基化药物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也逐步应用到急性白血病治疗中。通过维A酸、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望临床治愈。分子靶向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了有药可治的慢性病。

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瘤几乎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局部表现常为无痛性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凡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均应怀疑淋巴瘤可能,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淋巴瘤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除放化疗以外,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虽有望治愈,亦需坚持定期复查,部分患者需维持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病,早期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常见的表现有:骨痛、贫血、肾脏损害、高钙血症、各种感染等。经过规范的诱导、巩固、维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如不及时诊治,可发展至严重骨病甚至瘫痪或尿毒症。常用药物包括:化疗;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伊沙佐米、卡非佐米;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达雷妥尤单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及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分为重型再障(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重型进展而来。主要治疗手段:(1)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TG/ALG):主要用于重型再障;(2)环孢素:适用于全部再障;(3)促进造血治疗;(4)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液病。WHO组织MDS分型为 RA、RAS、RAEB-Ⅰ、RAEB-Ⅱ、5q-综合征、RCMD、MDS不能分类6种。MDS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可有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根据IPSS或IPSS-R危险度分层将MDS分成不同的危险度分组,较低危组的治疗方法包括支持对症、成分血输注、造血因子等促造血治疗及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等;较高危组的治疗方法主要危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或阿扎胞苷)或(和)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殖性肿瘤( MPN) 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过度克隆性增殖的恶性血液疾病,以一种或多种外周血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肝脾肿大、血栓形成、出血倾向及髓外造血。经典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PV)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 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PMF) 。PV和ET晚期可继发骨髓纤维化以及转化为白血病。JAK2、CALR 和 MPL 是MPN 的驱动基因,与 MPN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V和ET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细胞的增殖,预防血栓。PMF的治疗主要是促造血、缩脾和改善体质性症状,芦可替尼可有效缩小脾脏及改善体质性症状。

贫血性疾病

 贫血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面地区,贫血的标准是:成年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贫血性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等,贫血还可发生在许多恶性血液病中。贫血的临床表现有头晕、乏力、耳鸣、心悸、胸闷、气促、晕厥、注意力不集中、畏冷等症状。所有贫血都有其原因,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贫血其治疗方法不一样,因此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明确诊断及病因,从而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出凝血疾病

出血性疾病是指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外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有: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月经量过多,关节出血,肌肉血肿,浆膜腔出血等,严重时可表现为颅内出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等。发生不明原因出血时需完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早诊断,指导出血的预防和治疗。